我是湖南大山里的一名普通農(nóng)電員工,每天往返于被稱為 “ 湖南屋脊 ” 的壺瓶山上。這是一片海拔 2000 多米,總面積 876 平方公里,零散分布著 86 個村、 45000 多人口的山區(qū)。質(zhì)樸的山里人最重感情,你敬他一尺,他就回敬你一丈,而他們對我們的一項特殊饋贈,就是 “ 電騾子 ” 的稱呼。 說起這個稱呼,還要追溯到 2007 年盛夏的一天。我在山里巡線時,碰到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。老人住在離集鎮(zhèn) 40 多公里的高山上,兒女外出打工了,為了到集鎮(zhèn)買包鹽,來回走了一整天。我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。把自己和所里的電話留給老人: “ 以后需要什么就講一聲,我們一定會送到你家。 ” 從此,供電所 36 名農(nóng)電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承擔起了為百姓代購代銷的義務。每個農(nóng)電工都有一本記事本,記著老鄉(xiāng)們需要的大米、面條、化肥、種子和臘肉、土豆、茶葉、藥材等。 7 年來,所里的那些輛摩托車馱了累計 10 萬多公斤物資, “ 電騾子 ” 的稱呼由此而來。 山區(qū)要發(fā)展,供電是關(guān)鍵。2008年,湖南特大冰災,壺瓶山高低壓斷桿斷線有50處,11個村、1352戶用戶斷電。踏著深厚的積雪,冒著冰冷的凍雨,我和同事強行軍開進山里。半個月的搶修復電,沒有床鋪,我們從牛棚里搬來包谷稈,鋪在地上睡;沒有大米,就吃方便面。回憶當時情景,看著現(xiàn)在小腿上密密麻麻的牛虱子叮咬留下的疤痕,想到為家鄉(xiāng)父老做了點事,心里很滿足。因為供電有了保障,山區(qū)的農(nóng)產(chǎn)品加工做了起來,如今,壺瓶山地區(qū)已新建茶葉加工廠 120 多家、電烤煙房 280 多棟、高山蔬菜冷凍庫 4 個,山區(qū)群眾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2000 元。看著大山深處因電而發(fā)生的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,我很快樂。 工作要做好,還要眾人拾柴。我慶幸有一幫好兄弟。熊明華、田家賜、易長龍、鄭沅、舒勇、王維 …… 每個人都有一個閃亮的故事。供電所管轄線路所到之處,不是高山就是峽谷,維護難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遇有冰災洪澇,更是艱辛。我對兄弟們鼓勁: “ 猴子能上我們能上 ” ,大家齊心協(xié)力,多次戰(zhàn)勝災害;我們還建立了 “ 所長工作室 ” 微信群,及時了解員工思想動態(tài),交流工作經(jīng)驗,以 “ 精在事前、細在過程、管在質(zhì)量、成在執(zhí)行 ” 的方式,讓安全生產(chǎn)、優(yōu)質(zhì)服務、電費回收等各項指標齊頭并進。 “ 給我一碗水,還你一桶油 ” 是山里人的秉性。供電所成立之初,最頭疼電費收不上來,僅壺瓶山片區(qū)拖欠的電費就達 40 多萬元?,F(xiàn)在情況大不一樣了,電費回收率達到 100% ,還有 50 多萬元的預交電費。大多數(shù)電費還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幫父母預交的。農(nóng)電工下鄉(xiāng),群眾聽到摩托車聲,都會主動過來留茶吃飯。其實,我們也就是在檢查線路時,順便給老鄉(xiāng)們捎帶點生活用品,坐下來陪他們說說話,但群眾卻把我們當成了親人。 2011年,國網(wǎng)常德供電公司黨委發(fā)出向 “ 電騾子 ” 學習的號召,并提出要讓 “ 電騾子 ” 精神下山,還打出了湖南電力 “ 電騾子 ” 共產(chǎn)黨員服務隊的旗幟。我深知, “ 你用電、我用心 ” 不僅僅是一句口號,用心服務,真情付出, “ 電騾子 ” 才能載得動老百姓沉甸甸的口碑。(作者覃道周為湖南常德石門壺瓶山供電所所長) 來源 :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4 年 06 月 11 日 05 版)